发布日期:2023-12-25 13:45:20

用纸做好玩的动作纸上绝活:让动作化为艺术

本文目录

  1. 泥人张读后感50字?
  2. 农村传统工艺可分为?
  3. 洛夫的经典诗赏析?
  4. 锦灰堆什么意思?

泥人张读后感50字?

  今天我读了冯骥才的《俗世奇人》这本书,其中“泥人张”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段故事:张海五仗着自己是大官的亲戚,随口骂人。泥人张看不惯仗势欺人的张海五,就把泥巴藏在袖口里,迅速捏了一个人像,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个泥人,居然越看越像五爷!几天后,泥人张在最繁华的街头摆了个摊,卖得就是各式各样酷似张海五的泥人。还挂了旗子,写了五个大字:贱卖张海五。许多人都来围观,张海五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,只好把这些泥人都高价买走了。泥人是没了,可“贱卖海张五”的故事却流传至今。

  泥人张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,有行侠仗义的水浒英雄,有栩栩如生的红楼美女,还有秦始皇的兵马俑、霍去病墓……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,令人万分喜爱。

  其实“泥人张”的绝活不是天赋,不是生下来就有的,而是靠自己的勤奋一点点练出来的。回想我自己,练习长笛总是三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真是惭愧万分。俗话说“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

  生活中,我们也是一样,不但要勤奋、刻苦的学习,而且要相信自己,坚定自己的信念,这样才会成功。

农村传统工艺可分为?

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。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。民间工艺有:编织、微雕、陶瓷、布艺、木艺、剪纸、果核雕刻、刺绣、毛绒、皮影、泥塑、紫砂、蜡艺、文房四宝、书画、铜艺、装饰品、漆器等。

常见的民间工艺介绍

  1、编织

  编织就是将植物的枝条、叶、茎、皮等加工后,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。中国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,主要有竹编、藤编、草编、棕编、柳编、麻编等 6大类。

  2、剪纸

 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,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。在中国,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,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3、皮影戏

  皮影戏,又称“影子戏”或“灯影戏”,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。表演时,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,一边操纵影人,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,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,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

洛夫的经典诗赏析?

经典的诗有《边界望乡》

洛 夫,本名莫运瑞、莫洛夫,笔名野叟,祖籍湖南衡阳。

《边界望乡》全诗及赏析如下:

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

雾正升起,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

手掌开始出汗望眼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

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

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

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

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

蹲在那块“禁止越界”

的告示牌后面咯血。

而这时

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

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,

鹧鸪以火音那冒烟的啼声

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

我被烧得双目尽赤,血脉贲张

你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也不远了

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

译成青色的语言喏!

你说,

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,

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

(赏析)

“说着说着/我们就到了落马洲/”明明已是满腹涌动的思乡愁绪、激动与无奈、欣喜与失落,复杂与澎湃,却被一笔掩盖,淡淡引入,置一切皆于不经意间。给此诗本身予一种平实的味道,无矫饰的胭脂味,毫无艺术成分可究,这是诗的语言吗?这不像诗的语言却毫无疑问是诗的语言,它权当整首诗的开头,却与之后的诗句形成一种不乏力度的跌宕,造就一种情感的猛烈撞击,有如瀑布上源水域的平静。当然没有后来的起伏跌宕也就无此二句的价值所在,此开篇以“平”承“实”,诗歌多以缥缈为美,而此两句诗给我们的冲击--有如给看惯了穿白纱裙的佳丽的我们突来一阳刚汉子。不仅仅是耳目一新。

一切依旧恬静:“雾正升起/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”;情绪开始涌动:“雾‘正’升起”。其间,“雾”与“茫然”相映成彰,一虚一实一同演绎,以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方式缓缓推动诗人的情感波澜,因此避免了开门见山之于表达情感的唐突。再如之后的“手掌开始生汗”,至此,深藏于作者心怀的复杂情绪开始在纸上漾开。

“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”,望远镜中见到的乡愁?我们绝不能以常理的逻辑来否决这一奇句,此间,在诗人的眼中,乡愁做为一“虚”物完全取代了镜中之实物,景物和愁绪在交错,虚与实在交错。

这还不够,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“乱如风中的散发”,虚是种美,缥缈是种美,当虚有效借助于实,在这里便成了有力的美!

这还不够,“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/一座远山迎面飞来/把我撞成/严重的内伤”其一是“心跳”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“近乡情更怯”中的“更--怯”;“迎面飞来”的“远山”把“我”“撞成/严重的内伤”。这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形象冲击,由视觉直接冲击心灵,在我们被其跳跃的思维和脱俗的奇句震得目瞠口结时,我们也被撞成“严重的内伤”。这当是《边界望乡》中最为经典的一句。这比任何痛得呻吟的情感知觉的描述要有力得多!

情感本是虚缈,知觉却是实在,在虚与实的反复交错倒置间,一切都来得有力,贴切,纵观历史,这更是来得新奇,来得经典!

但个人认为有一瑕疵,“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”中的“调整”与突如其来的冲击有悖。“调整”应该是预定的,有事先目的的,而把“我”“撞成/严重的内伤”是不可预定的。

顺应事情发展的逻辑,被“撞成/严重的内伤”的我“病了病了”,“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落的杜鹃”古典文学中悲凄哀愁的典型意象--杜鹃,在诗中代言了诗人“我”,“只剩下唯一的一朵/蹲在那块‘禁止越界’的告示牌后面/咯血”余光中先生曾说过洛夫是“用伤口唱歌的人”① 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,好一个“咯血”!

紧接着是两个与两端徘徊的“而这时”,诗人在急切靠近,而事实上他在急切靠近的东西--一一种可以愈合他为乡愁而裂开的伤口的靠近却被远远阻隔--“而这时/一只白鹭从田中惊起/飞越深圳/又猛然折了回来/而这时/鹧鸪以火发音/那冒烟的啼声/一句句/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/我被烧得双目尽赤/血脉贲张”白鹭于古典文学里乃对平和、安宁生活的自由向往的典型意象,在这里,诗人为其插上了崭新的翅膀。诗人对故土的急切渴望却被“折了回来”,伴着鹧鸪凄厉悲惨的啼声,诗人的情感被冲撞到高潮。

古典之于《边界望乡》是诗人深沉的文化底蕴、时代思想冲击力和思维跳跃能力的完美结合和展现。

“咯血的杜鹃”、“折了回来的白鹭”和“以血发音的鹧鸪”,诗人“被烧得双目尽赤,血脉贲张”,全诗情感波澜被推到高潮,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,诗人的心像块烧红的铁,这时,“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/回头问我/冷/还是/还是不冷”

至今很少有人对此几行看似水般平淡的诗句作评价,而我个人却喜欢对此几行诗句玩味,从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,将像头转到“你”,转到诗人所觊觎所渴望得到回应的“你”身上。这里的“你”实际上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,“竖起外衣的领子”,并非不解“我”的热切,余先生问洛夫:“冷/还是/还是不冷”看似是一种隔膜,透明却难以逾越!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,同样是激昂,洛夫是“血脉贲张”,而余光中是悚然发冷。两者对比、冲突,更强化彼此。但究深了发觉两者的共通之处,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无奈,可以把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。

在“我”这热铁上一倾冷水后烟雾阵阵……

于此,诗人在抒写角度变化上又是巨大的。从不同角度的反差去形成巨大的冲击。

“惊蛰之后是春分/清明时节该不远了/我居然听懂了广东的乡音/当雨水把莽莽大地/译成青色的语言/喏/你说/福田村再过去的就是水围”诗人开始想象,毕竟这是慰籍难圆梦想的另一种无奈方式。

诗人想到惊蛰、春分,“清明该不远了”“清明”一个让人怀祖的凄清时节,在此,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文章如何波澜,如何跌宕,诗人的最深最挚情感始终不变--思乡怀故。诗人善于表达,也善于隐藏,但隐藏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表达。

“广东的乡音”“雨水”将“大地”“译成青色的语言”,乡音,乡景已深深驻扎诗人心里,常藏常新。故国好近--“喏/你说/福田村过去的就是水围”!

近在手边的故国--“故国的泥土/伸手可及”诗人在翱翔的联想中跌进现实--“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”从瀑布源头的宁静到倾倒的冲击和猛烈,最后诗人的心重重地摔在湖底,归回另一种死静--绝望!

诗人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,跳跃的思维,丰富的想象,从不同的写作角度,驾驽着多变的表现手法,以自己独特的姿态,唱响思乡怀故的这一古老歌。起伏跌宕,余韵未了……

锦灰堆什么意思?

锦灰堆又名八破图,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,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,包括集破、集珍、打翻字纸篓等方式。起于元,盛于清末。郑达甫先生被公认为此领域的唯一能手。

锦灰堆起于明代,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,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,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,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。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。如:古旧字画、废旧拓片、青铜器拓片、瓦当拓片、虫蛀的古书、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。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、撕裂、火烧、沾污、破旧不堪的形状,给人以古朴典雅、古色古香、雅气横生、耐人寻味的感觉,有人称之为“非书胜于书、非画胜于画”。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。

“锦灰堆”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,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.翻开的字帖,废弃的画稿,参差的秃笔,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。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,所以又叫"打翻字纸篓"。创作"锦灰堆",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,形状不拘、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,诸如旧书的残页,揉皱的画幅,发黄的报纸,甚至门券邮票等等,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,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,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,这就是"锦灰堆"名称的由来。

清初发展到陶瓷上,随着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、新加坡、台湾及东南亚都有所发现。后来经画家移至纸上相互赠送,自我欣赏、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。由于绘制“锦灰堆”技术含量高,绘画者需多才多艺,要善写真、草、隶、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、山水人物,熟知各种碑拓、青铜器造型、能篆刻各种印章、等等绝活。制作难度大,耗时之长,胜任者极少,所以日渐萎缩,终成绝响。解放前后极少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,使“锦灰堆”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失传.

2013年5月“锦灰堆”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• 用纸做好玩的动作纸上绝活:让动作化为艺术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政务公开